
華人新生代眼中的“熾熱鄉(xiāng)愁”
“一個中國中學生,可以看懂2000年前留下的文字材料,這是世界上其他文明難以做到的。”曾為《青花瓷》《東風破》《七里香》等流行歌填詞的中國臺灣著名作詞人方文山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漢字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在廣州日報、馬來西亞檳城的光華日報、印尼棉蘭的訊報聯(lián)合舉辦的2025“粵韻杯”參賽獲獎作品中得到了鮮明印證。
截至7月底,2025“粵韻杯”作文與美術(shù)主題大賽(印尼、馬來西亞賽區(qū))圓滿結(jié)束,上百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兩國華人中小學生通過中文以及不同形式的繪畫作品,真實記錄下了自己眼中的中國、廣東、廣州,以及自己祖輩們對中國近百年來的追憶與牽掛,折射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脈在海外華人群體中的傳承影響。
“粵韻杯”2025年作文與美術(shù)主題大賽東南亞賽區(qū)獲獎作品——馬來西亞檳城鐘靈獨中蘇俊熙(17歲)獲獎作品。
“粵韻杯”2025年作文與美術(shù)主題大賽東南亞賽區(qū)獲獎作品——馬來西亞檳城恒毅分校林語岑(14歲)獲獎作品。
“粵韻杯”2025年作文與美術(shù)主題大賽東南亞賽區(qū)獲獎作品——馬來西亞檳城恒毅中學鄧凱澤(15歲)獲獎作品。
“粵韻杯”2025年作文與美術(shù)主題大賽東南亞賽區(qū)獲獎作品——印度尼西亞棉蘭衛(wèi)理二校黃明明獲獎作品。
“粵韻杯”2025年作文與美術(shù)主題大賽東南亞賽區(qū)獲獎作品——馬來西亞檳城勵僑小學朱怡安(12歲)獲獎作品。
漢字
祖輩的鄉(xiāng)愁也是我的“來時路”
文字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傳統(tǒng)的守護者,還是文明的傳播者。漢字源遠流長,在世界文字體系中,作為古老自源的表意文字系統(tǒng),只有漢字沿用至今。
對于漢字承載的中華文化精神內(nèi)核,馬來西亞檳城菩提中學17歲的張綺軒同學深有同感。他寫道:“為謀生計,曾祖父背井離鄉(xiāng)下南洋。在艱難謀生的同時,除了寫下一封封不知故鄉(xiāng)親人是否能收到的信件之外,他還不忘用漢字寫詩,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span>
在理解漢字承載的文化傳承意義后,在爺爺?shù)膸ьI(lǐng)下,張綺軒同學學習起了中文?!皩ξ叶?,漢字中蘊含著許多情感。它可以是祖輩對祖國的思念,對歷史的見證;也可以是文化傳承的媒介。在傳承中華文化的過程中,祖輩們?nèi)诤狭笋R來西亞本土特色,綻放出新的文化光彩,顯示出馬來西亞華人在融入本土多元社會的同時,也從未忘卻‘來時路’”。
在印尼街角用“咖啡換漢字”
隨著華人向世界遷徙,華人走到哪里,漢字就帶到哪里,中華文化就帶到哪里。印尼棉蘭崇文中小學初三學生林郁君在投稿中就記錄了爺爺推動當?shù)厣鐓^(qū)學習漢字的小妙招:“在棉蘭老城區(qū)的一個街角,有一家開了六十年的華人咖啡攤。鐵皮屋檐下,總飄著兩種香味:爺爺煮的曼特寧咖啡,苦澀而醇厚;隔壁印尼阿姨的黃姜飯,混著濃濃椰香?!薄霸诋?shù)氐墓?jié)日里,爺爺會把咖啡攤改造成‘流動漢字小攤’。三輪車上掛著紅燈籠,見人就熱情地招呼:‘來學漢字,換咖啡!’被咖啡香氣吸引而來的小女孩在紙上學寫‘友’字,退休教師臨摹‘和’字……爺爺還會用印尼語解釋:你看,謝謝這兩個字,像不像兩人互相攙扶走路?最后整條街的人都舉著寫有漢字的賀卡合影留念。”
對于中印尼文化的和諧共融,林郁君很有感觸:“昨天,我發(fā)現(xiàn)咖啡罐上貼了新標簽:爺爺用漢字寫‘同’,賣沙爹的當?shù)卮笫逵米σ奈膶憽瓸ersama’(一起)。兩種文字挨在一起,像兩棵不同品種的咖啡樹,在棉蘭潮濕的風里,共享同一片樹蔭。”
菜粿
兩姐妹四十年離散化于唇齒之間
翻閱青少年學生的參賽作品,我們可以切身體會到,近百年前他們的祖輩或為謀生或為躲避戰(zhàn)亂,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后心中對祖國和親人的依戀與不舍。
在投稿作文中,馬來西亞檳城日新中學16歲的楊芷綺同學完整記錄下自己太公太婆對祖國的依戀,以及外婆與在廣東普寧的姨婆重逢時的點滴故事。她寫道:“1943年,為躲避戰(zhàn)火,太公太婆將大女兒(姨婆)托付給族親,留下自己所有的錢和米之后,踏上前往南洋的航船?!避凭_同學還提到,到達馬來西亞后,兩位老人雖然日子過得艱難,但仍不忘省下錢財,買來鮮肉,腌成咸肉,連同自己炸制的豬油渣一起托人送回中國,還將自己在故鄉(xiāng)學到的、用豬油渣制作菜粿的手藝傳給了在馬來西亞出生的二女兒(外婆)。
四十年后,當外婆和姨婆在廣州白云國際機場重逢,兩位從未謀面的姐妹緊緊相擁,“雖然有些生疏,卻因為血緣本能的牽引,覺得彼此熟悉”?;氐狡諏幚险瑑晌焕先瞬⒓缭趶N房料理菜粿,“同樣的配方,同樣的攪拌方式,讓她們重拾起對母親的回憶,那是她們血脈相連的證明”。
目睹祖輩們重逢后悲喜交加的情景,之前從未到過中國的楊芷綺,寫下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悟:“我看見蒸汽從蒸籠的孔洞中鉆出,在上空匯聚成了一股。如同血脈在兩具不同軀體里奔涌,終在此刻貫通交融?!避凭_在結(jié)尾處寫道:“原來,食物能傳遞愛意。從馬來西亞檳城到中國廣東普寧,兩千多公里,數(shù)十載離殤,也不過是一顆菜粿從蒸籠到唇齒間的距離?!?/span>
音樂
《黃河》在檳城奏響 我看見了外公的“中國魂”
運用新一代華僑華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有效傳播中華文化、精彩講述中國故事,是海外華僑華人社團一直在大力推動的事業(yè)。中文以及與其有關(guān)的非遺傳承、藝術(shù)表演,同樣會“刻”在東南亞華人新生代的成長記憶中。
馬來西亞檳城日新獨中的林婉晴同學,就借用外婆幽默調(diào)侃的語句,記錄下外公首次在當?shù)匦蕾p來自中國的文藝演出的情景?!巴夤谝淮卧跈壋切蕾p華樂演奏會——《黃河》,我也是第一次見外公如此悉心打扮:白發(fā)往后梳得整齊,上身穿了件紅白豎條紋襯衫,每一處褶皺都用蒸汽熨斗撫平。下身著黑色西裝褲,再拿出塵封已久的黑皮鞋,用刷子輕輕擦去表面的灰塵。外婆見了這場面,也不免操著一口廣東腔戲說道:你外公以前同我拍拖的時候,也不見他穿得這么靚!”
林婉晴文中還寫道,演出結(jié)束后,“外公攥住那張門票,仿佛攥住了他一生的熱血和記憶。我望著他堅定的眼神,突然發(fā)現(xiàn):這場音樂會奏響的,不僅是黃河之歌,更是華人血脈相連、守望相助的生命交響。”
創(chuàng)作
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貢獻“新生代力量”
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是表達思想、交流感情、溝通心靈的橋梁紐帶,更是了解一個國家文化最好的鑰匙。廣州日報“粵韻杯”活動品牌通過多樣化的“華文之美”賽事實踐,把文化傳承轉(zhuǎn)化為華人新生代的動態(tài)參與,為中外青少年搭建了一座“以筆墨為橋梁、以創(chuàng)意為紐帶”的心靈交流新平臺。
記者在細讀眾多的投稿文字作品中,總能讀到這群華人新生代筆尖下的類似感悟:“筆尖流轉(zhuǎn),情寄兩國。我們?nèi)A裔青少年不僅是聯(lián)系兩國的橋梁,更是推動亞洲文化互鑒的火種……”“世界很大,但我相信筆尖有光,去照亮國家之間跨越山海的情誼,也照亮我們共同前行的未來……”在眾多的投稿繪畫作品中,記者也看到了很多華人新生代畫筆下的中國元素、廣東元素、廣州元素。比如,作為廣州的地標性建筑,“廣州塔”元素就出現(xiàn)在很多繪畫作品中。
作為跨越重洋的“友好使者”、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接棒人”,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這批東南亞華人新生代步入社會、走進職場,將會憑借他們多元文化融合的優(yōu)勢,以他們所感所想、所看所聞的獨特視角,向國際社會講述多元化中華文化故事,有力推動中外人文和情感交流,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貢獻“新生代力量”。
“粵韻杯”引發(fā)“華文之美”共鳴
在中印尼建交75周年、中馬關(guān)系邁入新的“黃金50年”歷史性節(jié)點,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和廣州市教育局歷經(jīng)三載精心培育之后,“粵韻杯”中小學生作文與美術(shù)主題大賽于2025年“揚帆出?!保瑥幕浉郯拇鬄硡^(qū)拓展至東南亞。
2025年4月26日至28日,賽事先后在印度尼西亞棉蘭、馬來西亞檳城舉辦,搭起兩地青少年交流的新平臺。活動分別以“筆尖流轉(zhuǎn)中馬情”“筆尖流轉(zhuǎn)中印尼情”為主題,得到海外華人華僑新生代積極響應(yīng),作品征集活動于7月底圓滿結(jié)束,吸引超過2萬名華人青少年參與其中?!盎涰嵄彼`行的“賽事搭臺、文化唱戲、情感共鳴”模式,以中外青少年動態(tài)參與為紐帶,串聯(lián)起“廣府文化—灣區(qū)認同—南洋鄉(xiāng)愁”情感脈絡(luò),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寫下了生動注腳。
這場橫跨南洋的文化接力,生動詮釋了一個深刻道理:華文如同文化DNA,即便漂洋過海、歷經(jīng)歲月洗禮,依然保持穩(wěn)定的傳承性。東南亞華人年輕一代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以各種“華文之美”形式得以生動呈現(xiàn),完成了從“文化守成”到“文化創(chuàng)新”的精彩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