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逾二百文物見證外貿千年敢為人先
10月15日,“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迎來首個開展日。現場觀眾朱女士接受采訪時由衷感嘆:“觀展后最深切的感受是,廣東的開放創(chuàng)新精神與敢為人先的氣魄,確實源遠流長?!北敬握褂[將持續(xù)展出一年。逾200件(套)文物中蘊含的豐富歷史故事,深深吸引了大批前來搶飲“頭啖湯”的觀眾。
商貿中 每次往來互市都是共贏契機
“這是一件從明代的廣州市舶太監(jiān)韋眷墓中出土的珊瑚,旁邊是一枚孟加拉國銀幣”,廣東省博物館科研部副主任、展覽執(zhí)行策展人丁蕾介紹,“專家發(fā)現銀幣的鑄造時間和韋眷下葬的時間間隔是相當近的,也就是說它被鑄造出來不久就流通到廣州來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廣東外貿活動的活躍?!?/span>
作為著名的中國出口大宗產品,陶瓷的魅力在展覽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展覽中的一件元青花玉壺春瓶繪“攜琴訪友”人物故事圖,十分精彩。丁蕾介紹,玉壺春瓶作為經典器形,在元明時期的海外沉船中屢有發(fā)現,最早到達歐洲的中國瓷器——豐山瓶就是這種器型。展出的這件瓶圖案豐富,層次分明,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產物。
廣東本土產品也是國際市場的寵兒,一件元雷州窯釉下褐彩鳳鳥紋荷葉蓋罐就很說明問題。唐宋元時期,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刺激下,廣東本地制瓷傳統(tǒng)與北方制瓷技術進一步融合,瓷窯遍布全省,產品大量出口外銷,構成海上絲綢之路上鮮明的廣東印記。與粵東地區(qū)以梅縣水車窯、潮州筆架山窯為代表的精品青瓷、青白瓷,粵中地區(qū)以廣州西村窯、佛山南海窯為代表的日用青瓷、醬釉瓷相比,粵西雷州地區(qū)的釉下褐彩瓷工藝獨樹一幟,將廣東彩繪瓷藝術推向高峰。除外銷以外,它還影響了東南亞越南、泰國等地12至15世紀的彩繪瓷技術。
主辦方介紹,廣東的海外貿易史是中華文明對外交流的生動縮影,也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的深刻注解。海路縱橫,因和合而通,憑互利而興,每一次揚帆遠航都是友誼的遠征,每一次往來互市都是共贏的契機。
首日現場吸引了不少觀眾
古船里 陶蓋甕金項飾暗藏“經濟密碼”
在展廳中,不少觀眾被幾艘傳奇的、經由水下考古發(fā)掘的古船所吸引。它們是當年海波萬里的直接見證。
南澳Ⅰ號是2007年在廣東南澳島發(fā)現的明代萬歷年間沉船,入選2010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六大考古發(fā)現以及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填補了廣東明代海上陶瓷之路的空白。船上發(fā)現的明萬歷磁灶窯醬釉堆塑雙鳳紋六獅系陶蓋甕,內藏漳州窯系青花碟256件,玉壺春瓶5件,是器物中組合數量最多的一件,充分說明了當時的商人善于利用各種空間增加貨物的數量,達到擴大利潤的目的。
展覽中展出的南宋金項飾是“南海Ⅰ號”沉船出水的第一件金器,具有明顯的西亞風格,其形制也是“南海Ⅰ號”出水金器中獨一無二的。項飾以四股八條金線編織而成,整體呈麻花狀,截面呈方形。項飾兩頭連接長條形帶鉤,上飾浮點狀瓔珞紋,一端帶鉤頭呈弓狀,用于系扣;另一端的帶鉤頭為環(huán)形,連接四個獨立的小環(huán)搭扣成尾,用以調節(jié)松緊。工藝獨特,設計巧妙。金項飾的帶鉤和搭扣有輕微的使用痕跡,表明它應該不是船上的貨物,而是個人使用的金飾。它的主人可能是外賓或外商,身份尊貴且具有非凡的經濟實力,當時正隨船返回西亞地區(qū)。它是海絲兼具貿易和文化交流雙重屬性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