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疾控中心援引案例提醒市民:隨地吐痰會帶來傳播風險
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會帶來傳播風險。10月14日,廣東省疾控中心援引兩個案例,提醒市民群眾做到三點,防止吐痰造成的傳播風險。
在公共場所,要正確佩戴口罩
案例:隨地吐痰帶來傳播風險
案例1:某個案出現(xiàn)乏力和四肢酸痛等不適后,騎單車外出購藥時在路邊吐了一口痰,導致另一名未佩戴口罩從該路段經(jīng)過的人員感染。
案例2:某省外返粵人員,在接到疫情防控工作人員提示存在涉疫情況后,在路邊打電話,其間兩次吐痰,導致隨后從該路段經(jīng)過的兩名人員感染。
為什么“隨地吐痰”這一動作會導致路人被傳染?省疾控專家表示,這里涉及氣溶膠傳播病原。
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zhì)中的固態(tài)或液態(tài)顆粒所組成的氣態(tài)分散系統(tǒng)。專家解釋說,人在咳嗽、吐痰或者打噴嚏的過程中,從體內(nèi)排出含有許多細菌和病毒的液體或飛沫。痰和一些大顆粒飛沫會沉降到物體、人體或地面上,一些小顆粒飛沫會懸浮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如果某個人吸入了某病例咳嗽、咳痰或打噴嚏等產(chǎn)生的氣溶膠,則可能被感染。
防范:做到三點遠離病毒
那么,該如何防止吐痰造成的傳播風險?省疾控中心提醒市民群眾,要注意三個要點,遠離病毒。
第一,要注意咳嗽禮儀,不隨地吐痰。出門時隨身攜帶口罩和紙巾??人?打噴嚏時要用紙巾遮掩口鼻,用過的紙巾及時包好后放入垃圾桶;沒有紙巾時,用手肘、衣物捂住口鼻。吐痰時吐到紙巾里,用過的紙巾及時包好后放入垃圾桶。
第二,做好個人防護。在公共場所一定要正確佩戴口罩,避免接觸他人吐痰/咳嗽/打噴嚏時產(chǎn)生的氣溶膠。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接觸過公共場所物品后要及時洗手;要低頭避開咳嗽或者打噴嚏的人;盡快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提高機體免疫力。
第三,如果不小心被痰污染,要正確消毒。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要隨時消毒,消毒時用有效氯為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劑擦拭消毒,作用30分鐘后清水擦凈。
如出現(xiàn)大量污染物,應當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干毛巾)完全覆蓋后,再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劑澆在吸水材料上消毒,作用30分鐘以上,小心清除干凈后再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拖)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圍2米。
處理污染物應當戴手套與口罩,處理完畢后應沐浴、更換衣服。
釋疑:空氣中一般不會有新冠病毒
氣溶膠傳播可傳播病原,造成傳播風險,那么是不是空氣里也可能有新冠病毒?
對此,廣東疾控專家表示:新冠病毒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而飛沫傳播距離很短,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因此,咳嗽/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或肘部遮掩口鼻,與其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離的安全線。從這個角度講,在日常通風環(huán)境下,空氣中一般不會有新冠病毒。
專家提醒,為防止吐痰造成的傳播風險,市民群眾要注意三個要點:
第一,要注意咳嗽禮儀,不隨地吐痰。
第二,做好個人防護。在公共場所一定要正確佩戴口罩。
第三,如果不小心被痰污染,要正確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