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八上名醫(yī)大講堂
一腔熱忱科普不輟
“我是《廣州日報》的忠實讀者,天天都會看《廣州日報》,我十分清楚你們對宣傳廣州做了大量報道。你們這次策劃很好,我愿意免費當好‘宣傳員’?!?006年12月,鐘南山院士同意出任廣州日報拍攝的“新廣州·大未來”城市公益宣傳片時,說了這樣一番話。這番話,也是他和廣州日報數(shù)十年緣分的一個總結。
從2009年起,廣州日報推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欄目——名醫(yī)大講堂。鐘南山欣然擔任顧問,迄今為止,他已8次登上名醫(yī)大講堂,向普通市民傳播健康理念,普及醫(yī)療知識。
翻閱幾十年來的《廣州日報》,不時會看到“鐘南山”三個字。廣州日報人接力棒式地記錄著他的腳步。
“一座城,一個人,一張報”,一代代廣州日報人,在記錄鐘南山故事的時候,又獲得了什么樣的啟迪?
周志偉:他的睿智嚴謹讓我終生難忘
2006年,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成立了品牌部,這在全國媒體中是開先河之舉,這也再次彰顯了《廣州日報》“招招創(chuàng)新,步步領先”的辦報理念。受組織賞識,我有幸成了品牌部的首任主任。2006年12月1日,是《廣州日報》創(chuàng)刊54周年的大喜日子。品牌部全體同事與平成廣告經(jīng)過反復研究,計劃推出一場全廣州市市民共同參與的“新廣州·大未來”的城市公益宣傳活動,活動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拍攝一組宣傳片。誰最合適當宣傳片的代言人?大家不約而同的意見是:此人非鐘南山莫屬。但他會答應嗎?
我的策劃得到了肯定。時任《廣州日報》總編輯李婉芬馬上帶上我到鐘南山家里“求助”。進門前,我有點忐忑。沒想到鐘老聽完介紹,立刻滿口答應。他對我們是這樣表態(tài)的:“廣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而我是廣州人,當然有責任有義務宣傳好廣州。我是《廣州日報》的忠實讀者,天天都會看《廣州日報》,我十分清楚你們對宣傳廣州做了大量報道。你們這次策劃很好,我愿意免費當好‘宣傳員’?!?/p>
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鐘老依約來到攝影棚,化妝、換裝、背臺詞、NG……一切都耐心地聽從導演的安排,直至最終出色地完成拍攝任務。宣傳片一經(jīng)在中央電視臺和廣東電視臺播出,廣受社會熱捧。鐘老在宣傳片中的話語更廣受大眾認同:真實客觀是我做人的準則!只有實事求是,你才能夠迎接挑戰(zhàn)!新廣州·大未來!看廣州大未來,看《廣州日報》。
時至今日,我回看宣傳片和與鐘老的合影,仍心潮澎湃。他睿智嚴謹?shù)难哉劇磹酃释恋呐e動和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讓我畢生難忘,并激勵著我繼續(xù)為廣州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翁淑賢:他是接地氣的科普“達人”
除了致力于臨床、科研,其實鐘南山院士還很注重科普,是個很接地氣的科普“達人”。從非典、甲流、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個個突發(fā)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面前,人們總會聽到他及時發(fā)聲。像這次戰(zhàn)“疫”,從怎么戴口罩、什么情況下可以摘口罩,到如何保持下水道清潔……只要大家關心的,他都愿意講。更重要的是他能講得通俗,容易入耳入腦。
其實,這些年來,在一個個公開場合,鐘院士經(jīng)常像對老朋友一樣跟公眾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養(yǎng)生心得。不光是日常的飲食、運動,就連失意時如何自處,他也會坦然相告,比如:
——講到鍛煉,他會分享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如何抓緊時間,在家里的跑步機上運動,并勸告不愛運動的人,“多做點家務,也比坐著不動強”。
——講到心理健康,他會分享自己的“人生四樂”——得意時助人為樂,失意時自得其樂,一般時知足常樂,困境時苦中作樂。
“其實,健康就像一個空心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會粉碎……享受健康,最好的醫(yī)生是你自己。” 他的忠告形像生動。很多人聽他的話,開始認真吃早餐,力所能及地做運動,解開心結放輕松……
這些年來,他幾乎每年登上廣州日報名醫(yī)大講堂傳播健康理念,前前后后有8次之多。雖然每次面對的都是普通聽眾,他依然會拿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毫不敷衍。
每次講課,即使是信手拈來,也能講上半天的老話題,他也會重新認真準備,光PPT都要做好幾十頁。每次他都能把深奧的醫(yī)學知識講得淺白易懂又好記。所以,他一出現(xiàn)在廣州日報名醫(yī)大講堂,線上線下都很“火爆”。
邱瑞賢:感激他始終堅持一身精誠
對鐘南山的關注和描摹,跨越整個記者生涯。
第一次走近鐘南山,遠在17年前。在那場抗非戰(zhàn)役中,年逾花甲的他主動請纓知難而上,那句“請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往我們這里送”驚動全國乃至全世界。在20世紀90年代描摹過“南山風格”的《廣州日報》前總編輯李婉芬眼里,他已鑄出“南山風骨”——醫(yī)者的仁心仁術、科學家的求是嚴謹與非常時期共產(chǎn)黨員無私奉獻的完美融合。
我們一遍遍地往呼研所跑,一個個地采訪他身邊的人。關于“南山風骨”的報道成了新華社電稿,也刊登在《人民日報》上。
讓我沒想到的是,離開醫(yī)療領域后我也依然能觸摸“南山風骨”,7年后我又完成了一次對他的獨家專訪。那是在北京的全國兩會駐地,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他提了一份準備6年的建議,在兩會會場上,他依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媒體追逐焦點。
對于廣東乃至全國的媒體同行而言,“南山風骨”都是這樣一以貫之的存在。真心感謝記者這份職業(yè),讓我們得以不錯過每一個在今天看來都彌足珍貴的人物記錄;更由衷感激這位始終堅持一身精誠的老人。
黎蘅:他從來不說沒有依據(jù)的話
采訪鐘南山院士是個“帶勁兒”的活兒,因為他“敢說”,說的又都是“干貨”。從非典“病原體之爭”中擲地有聲的“不是衣原體”,到新冠肺炎疫情下那句“如無必要,近期不要到武漢”……他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新聞。鐘南山的“敢說”是有底氣的,他的“底氣”源自每句話背后的“依據(jù)”。鐘南山從不說沒有依據(jù)的話,他的每一個觀點都來自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以及一系列科學數(shù)據(jù)的支持,包括還有哪些不確切的地方,他都會一一指出,毫無保留。
采訪鐘南山院士是個“腦力活兒”。他的思維極其嚴謹,接受采訪時從來不帶稿子,觀點數(shù)據(jù)都裝在他的腦袋里,條理清晰,娓娓道來,記者必須全神貫注仔細聆聽,并迅速消化,才能跟得上他迅捷的思路。
采訪鐘南山院士還是個“體力活兒”。每次有他出現(xiàn)的發(fā)布會,長槍短炮一大堆。鐘南山院士總是很耐心地回答每一個問題,走廊、過道、門口……只要被記者攔住了,他都會停下來。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以致媒體圈里都知道了他的“好脾氣”,每次都想盡辦法找機會“逮”到他,采訪包圍圈里三層外三層,體格不夠強壯的記者,連麥克風都遞不進去。
黃蓉芳:他很“狠” 但也很“暖”
從我第一次采訪鐘南山院士到現(xiàn)在已近十年,以一個記者的視角來看,有兩個乍看有些矛盾的特點,卻在他身上實現(xiàn)了奇妙的統(tǒng)一。這兩個特點,一個是狠,一個是暖。
我第一次采訪他,是2011年5月底。他說話真的很“狠”啊。聊到諾獎的話題,他直言道:“中國并不缺諾貝爾獎得主的種子和苗子,缺的是讓種子和苗子長成參天大樹的土壤……”他說到一半,突然問我,這樣說肯定會得罪人,你們敢登嗎?我說,敢?。∷f,那好,我接著繼續(xù)說。
在此后的很多次采訪中,我都見識了他的“狠”。
除了“狠”,他非常善解人意,很“暖”。我至今還記得2013年9月4日那天采訪時他的一個小細節(jié)。那時我剛跑醫(yī)療線不久,跟同事一起約了他的專訪。采訪地點在他的辦公室。那天早上,同事提前到了。我進去時,他正在用粵語跟同事交談。見到我,他特意停了下來,說:“嗯,我們要改說普通話了?!?/p>
要知道那是我們第二次見面。他不僅記住了一個寂寂無聞的小記者不會說粵語,而且還能如此細心地照顧,真的讓我心中一暖,如沐春風。
2017年5月2日,鐘南山院士參加廣州日報名醫(yī)大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