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尋紅四師足跡”
身著灰布軍裝,胸佩紅布帶——11月5日上午9時,中移鐵通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以下簡稱“廣東鐵通”)84名黨員干部精神抖擻,集結在廣州起義紀念館,分2個隊8個班整齊排列,出發(fā)參加為期2天的“追尋紅四師足跡”黨建活動。
這是“追尋紅四師足跡”黨史學習教育路線的第一次“行走”。
活動啟動前,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金牌講解員蘇香旭講述了館中一級文物、廣州起義革命者佩戴的紅布帶的故事。隨后,隊伍浩浩蕩蕩出發(fā)前行。
12月4日,廣東鐵通的第二批59名黨員隊伍再次踏上了這條路。廣州日報視頻團隊隨隊前往,記錄下行走中的諸多瞬間。
94年后的廣東山間 又走來了一群身著灰軍裝的人
時值歲末,即使在嶺南的山間,也時時寒意迫人。但參加“追尋紅四師足跡”黨建路線的黨員干部們卻熱情洋溢。許多人表示,這條路線內容設計科學、豐富,包含了大量關鍵的史跡點和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將“廣州起義”這一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實地、實景、實物的形式展現(xiàn)了出來。
打卡赤山約農會海豐總農會史跡點
在廣州起義94年后,一批批黨員干部來到了龍門白芒坑。這里曾是紅四師的休整地,見證了紅四師休整的客家圍屋“松齡圍”以及紅軍幫助村民所挖的“紅軍井”,依然靜靜地守護于此。在這里,仿佛可以看到當年指戰(zhàn)員們露宿街頭的場景?!皟鏊啦徊鹞?,餓死不擄掠”,紅軍仁義之師風范至今仍是當?shù)孛癖娔ú蝗サ挠洃洝?/span>
如今,龍門縣紅四師休整地學習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教育中心”)嶄新落成。黨員干部們參觀了中心內的專題展覽,隨后來到白芒坑的紅軍廣場、紅軍園徒步。紅軍園依山而建,高低起伏,《團結就是力量》等嘹亮的歌聲在山間回響?!翱吹竭@口紅軍井,想起‘吃水不忘挖井人’?!币幻曼h員感慨道。他說,此情此景,讓人深感革命先烈的偉大,革命斗爭之艱苦,自己在工作中要繼承先輩們的精神,勇挑重擔,積極進取。
參觀龍門縣紅四師休整地學習教育中心展覽
烈士后人的講述 讓大家受到心靈的震撼
黨員干部們在途中開展主題黨課學習,聽黨史專家主講廣州起義和紅四師的轉戰(zhàn)對中國革命的意義。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在“紅色文化輕騎兵之追尋革命足跡”活動時送到各地展出的相關展覽,與“實景式黨課”內容緊密銜接。
在“從花都奔向海陸豐”沙盤游戲中,黨員干部們以4個班為一組開展游戲。各個班級在沙盤上采取不同戰(zhàn)略,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的班級以速度取勝,但兵力、武器以及糧食卻折損不少;有的班級穩(wěn)中求進,寧愿放棄速度,也要顧全大局;還有的班級則重在體驗,敢為人先?!拔覀冊谟螒蜻^程一直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雖然最后到達,但保存了實力,就像當年紅四師轉戰(zhàn)時保存了革命的火種”,獲勝隊伍的一個代表如是表示。
“原來黨建活動可以這么有趣!很多之前覺得難記的細節(jié)、人物一下子就進到腦子里了?!币晃稽h員激動地說,“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還有哪些挑戰(zhàn)環(huán)節(jié)了!”
在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黨員干部們通過館內展覽和講解,回顧農民運動歷程,認識到農民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之后,以班為集體,開展了探尋“紅色印記”主題定向活動,分別探訪了萬維新、林鐵生、林甦等海豐早期農民運動中涌現(xiàn)的革命烈士的后人,聽他們親口講述革命先輩的故事。“這個環(huán)節(jié)非常有意義,”一位班長在分享中說,“我們現(xiàn)在所走的路,其艱難程度可能還不及革命先輩的百分之一。我相信正是他們當年所信仰的理想信念,讓他們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那樣艱難而偉大的道路選擇。”
制定路線,尋訪海豐紅色坐標
各班黨員干部還共同完成了彭湃烈士故居、得趣書室、海豐總農會舊址、赤山約農會舊址、龍舍埔廣場等“紅色地標”的定向打卡任務。在海豐的結營儀式上,全體黨員重溫了入黨誓詞。
發(fā)掘廣州起義不朽價值,構建紅色文化傳播平臺
“追尋紅四師足跡”黨建路線,是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在舉辦“紅色文化輕騎兵之追尋革命足跡”活動后所開發(fā)的一條黨史學習教育路線。
1927年,中國共產黨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后,又發(fā)動和領導了廣州起義。但由于敵強我弱,起義最后失敗了。雖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廣州起義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和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
為保存革命火種,廣州起義部隊兵分三路進行轉移。從廣州轉移的起義軍主力1000多人,轉移至廣州北部的花縣并整編為工農紅軍第四師(簡稱“紅四師”),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早的紅軍隊伍之一。隨后,紅四師到達惠州龍門,獲得短暫的休整,留下了“紅軍井”等動人故事,其后經河源紫金抵達汕尾海豐,與彭湃領導的革命隊伍匯合,繼續(xù)為革命艱苦斗爭。紅四師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為創(chuàng)建東江革命根據(jù)地進行艱苦的斗爭,表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的斗爭意志和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對于長期致力于研究和推廣紅色精神、革命歷史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來說,廣州起義部隊轉戰(zhàn)之路具有轉變成紅色文化傳播平臺的潛力。從2020年開始,館方便精心策劃了“紅色文化輕騎兵之追尋革命足跡”活動,以“重走”的形式,將那些散落在各處的史跡、地點連接起來。在活動中,館方因地制宜,融入了展覽、沉浸式演出、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構建出一套內涵豐富的黨史文化教育資源。“追尋紅四師足跡”黨建路線即是這一項目的最新衍生產品。
館方相關負責人介紹,重走紅四師轉戰(zhàn)時途經的龍門、海豐等地,通過聽當?shù)攸h史專家授課、沙盤推演、采訪烈士后人、定向學習活動、黨史知識競賽、拉歌團建等形式,多維度、立體化感受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以紅色文化活動帶動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促進文旅融合。這條黨建路線是館方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保護利用革命文物,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的一種創(chuàng)新形式,是促進文旅融合的一次有益嘗試,極大地豐富了館方的文創(chuàng)開發(f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