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之城何以“展”獲人心
排起長龍的入館人群、銷售火爆的文創(chuàng)產品、日益龐大的志愿者隊伍……隨著“博物館熱”在全國范圍內不斷升溫,“為一座館奔赴一座城”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
上海和廣州都擁有極具知名度的“頂流”大館,擁有由數以百計的博物館組成的博物館群落,也擁有極富消費熱情、消費能力的受眾人群。兩地不同的自然、人文、歷史環(huán)境,造就了各自鮮明的地域氣質,令博物館的發(fā)展各具特色。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走進長三角·上海
古埃及展“腦洞大開” 可攜貓參與“奇喵夜”
作為全球最大規(guī)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自2024年7月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開幕以來,熱度持續(xù)攀升;同年12月31日晚在人民廣場館舉辦的古埃及文明大展迎新奇妙夜活動更是吸引了超過1.5萬人次觀眾入場,見證著古埃及文明在中國掀起的文化熱潮。
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
日前,記者步入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一樓,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仿佛踏入時空隧道般,尼羅河畔的古老文明跨越萬里,在中國上海綻放異彩。展覽以“法老的國度”“薩卡拉的秘密”“圖坦卡蒙的時代”三大主題作為串聯,788件文物中95%首次亮相亞洲,覆蓋古埃及早王朝至希臘化時期,堪稱一部“立體史書”。
在“法老的國度”展區(qū),觀眾通過展品可以直觀了解古埃及人的宇宙觀念、社會秩序、文字書寫、工匠技藝、墓葬習俗等各個方面;在“薩卡拉的秘密”展區(qū),則是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發(fā)現——“薩卡拉秘密”的全球首展;在“圖坦卡蒙的時代”展區(qū),重點重現了少年法老的黃金時代。觀眾們或駐足觀賞文物,或用手中的相機、手機拍下這些珍貴文物,或聆聽講解員的介紹,或與其他觀眾交流心得,共同感受著古埃及文明的魅力。
觀眾在“圖坦卡蒙的時代”展區(qū)參觀。
古埃及文明大展的成功絕非偶然。不僅文物重量級——展覽首席策展人、上海外國語大學講座教授顏海英告訴記者,例如“薩卡拉的秘密”展廳內數量不少的完整貓木乃伊和色彩鮮艷的人形木棺等文物均為全球首展。而且組織力度和科技應用突出——為了達到展出效果的完美呈現,整個策展團隊及博物館系統(tǒng)更是耗時一年半,克服了諸多困難,最終才將展覽帶到觀眾面前?,F場配套的AR設備則直接帶領觀眾“走進”胡夫金字塔內部,身臨其境體驗考古現場。
展覽開幕后,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所埃及學中心主任、中埃薩卡拉聯合考古項目組中方領隊薛江也曾多次去現場觀看。以觀眾和研究者兩種身份再看這個展覽,他說:“一個特展要取得成功,從展品挑選到專業(yè)策展,從科技互動到宣傳推廣,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須經過精心布局與設計,方才打造出一場兼具學術性、趣味性和影響力的文化盛宴。而這樣的特展才能為博物館注入新活力,并最終為城市發(fā)展賦能?!?/p>
在古埃及文明大展中,上海博物館設計了多個“腦洞大開”的新招:推出可攜貓一起觀展的“博物館奇喵夜”、劇本游《薩卡拉的秘密——最后的貓神節(jié)》、“上博號”古埃及主題游船、上博觀展巴士等新奇活動。配合展覽,該館還開發(fā)了1000多款文創(chuàng)產品,讓觀眾看完展覽就能把“文物”帶回家。
談及博物館特展對當地城市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館和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李晶表示,文博特展不僅豐富了城市多元文化供給,有效提升城市歷史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更為促進城市消費注入活力。他以“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為例指出,開幕至今,該展覽吸引觀展游客達180萬人次。該展覽探索文創(chuàng)與旅游相結合的運行模式,推動文—旅—商—體—展聯動。抽樣數據表明,該展覽拉動了周邊城市綜合消費接近1∶30。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推出“博物館+旅游”“博物館+文創(chuàng)”“博物館+科技”
近年來上海各大博物館積極匯聚優(yōu)勢資源,策劃推出一批服務本地、輻射全國、觸達世界的優(yōu)質展覽,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如打造“何以中國”文物考古系列大展品牌,圍繞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崧澤·良渚文明、四川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等主題推出系列考古大展,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突出成就。
上海各大博物館正在通過文博展覽“請進來”和“走出去”,不斷增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著力把文物打造成為國家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金名片”。如上海博物館的“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大展系列,與國際頂級藝術機構合作,展現來自世界不同文明和地域的藝術。
近年來,上海持續(xù)推出“博物館+旅游”“博物館+文創(chuàng)”“博物館+科技”等模式,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fā)展,圍繞推動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博物館之都”建設,深入實施“大博物館計劃”,立足服務新發(fā)展格局,進一步優(yōu)化博物館發(fā)展環(huán)境,激發(fā)博物館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通過打造文化地標、深化文旅融合、提升展覽品質、增強服務能級,加強中外優(yōu)質文博資源整合配置,著力推進世界一流“博物館之都”建設。
專家解讀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思怡
培育票根經濟、快閃經濟等消費新場景
上海博物館古埃及文明大展自開幕以來已吸引觀眾180萬人次,在剩余4個月的展期中預計總觀展量將突破250萬人次。這場文化盛宴的成功舉辦,生動展現了我國文博事業(yè)發(fā)展的新高度。為持續(xù)推動文博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可以重點從兩個戰(zhàn)略維度著力。
第一,打造展覽系列品牌,創(chuàng)新文化敘事表達體系。如上海博物館注重發(fā)揮展覽的品牌效應,依據本館館藏特色,推出“何以中國(考古發(fā)現展)”“對話世界(入境展)”“百物看中國(出境展)”“拾慧古今(現當代藝術大師展)”四大展覽品牌系列。
第二,培育消費新場景,推動文—旅—商—體—展聯動。如上博埃及展在原有博物館文創(chuàng)開發(fā)的基礎上,與旅游、商業(yè)、體育賽事等業(yè)態(tài)相融合,培育票根經濟、快閃經濟等消費新場景,并打造展覽的多維度體驗生態(tài),生產流量話題,吸引多樣化的觀眾。
這套多維創(chuàng)新的“文化組合拳”,不僅催生出“為一座館赴一座城”的文旅新現象,更通過持續(xù)供給高品質文化服務,推動文博產業(yè)深度融入人民美好生活。
走進大灣區(qū)·廣州
聯動辦展有巧思 沙漏取材香港讓人“穿越時光”
在農講所紀念館“文化新猷——香港達德學院歷史展”展廳的沙漏前總是圍著人。人們好奇地將沙漏翻過來又翻過去,看著沙子從一邊流淌到另一邊。沙漏中的沙子來自香港青山灣畔的海灘,翻轉一次沙子流動的時間大約為2分50秒,而達德學院的舉辦時間,從1946年10月到1949年2月,正好是2年5個月。
廣州農講所紀念館
市民參觀“香港達德學院歷史展”
市民參觀“香港達德學院歷史展”
“這些沙子或許曾看過達德師生在青山腳下的美麗身影,見證過他們當時如何在香江畔寫就關于愛國和理想的詩篇。沙粒見證歷史,而觀眾遇見沙粒,也不失為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妙緣分?!鞭r講所紀念館陳列研究部副主任、“文化新猷——香港達德學院歷史展”編輯張金梅說。
裝有香港青山灣畔沙子的“遇見時光”沙漏在廣州農講所紀念館展出
達德學院是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愛國人士合作,于1946年10月至1949年2月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一所全日制文科大學,曾會聚了大批名家任教,吸引了近千名進步青年,為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是黨領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成功典范。
農講所紀念館從2004年開始系統(tǒng)地收集有關達德學院的文物和資料,20多年過去,已經積累起約400件(套)的館藏。此次展覽首次系統(tǒng)展出農講所紀念館館藏多品類的香港達德學院文物展品及重要資料。此外,展覽中通過達德師生口述歷史互動點播屏、“向南,向北”立體船艙打卡裝置、“芳園的青春故事”多媒體展項等多樣形式,增強沉浸體驗感。今年3月,話劇《向南·向北》同步推出。
達德學院學生的粵贛湘邊人民解放軍胸章
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以中華文化為根,以嶺南文化為脈。近來,聯動港澳,整合多方資源推出優(yōu)質大展、活動,成為廣州地區(qū)博物館的一大亮點。
不久前,廣州海事博物館“遇見黃東:一個清代廣州‘事仔’的大世界”展成為城中最具話題度的展覽之一。海博館黨支部書記王芳告訴記者,展覽的主要敘事線索來自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程美寶教授的著作《遇見黃東 18—19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展覽與學術著作巧妙融合,加之多個合作方的努力,豐富了許多人對當年的遠邦異域和個人奮斗的想象。
此外,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優(yōu)勝獎的南越王博物院原創(chuàng)展覽“從廣州出發(fā)——‘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經國家文物局、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發(fā)展局、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社會文化司整合展品后,變身成為在香港展出的“從灣區(qū)啟航——‘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聚集了“南海I號”沉船、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佛山南海諸窯、香港九龍圣山遺址、澳門圣保祿學院遺址等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窯址、港口、沉船等重要考古發(fā)現。
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介紹,粵港澳大灣區(qū)是國內博物館群落最為集中、影響力最大的區(qū)域之一。2023年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qū)博物館聯盟成員已增加到27家,互動頻繁?!跋M浉郯拇鬄硡^(qū)的博物館作為一個集群,打造成為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p>
在“文化出海”方面,廣州地區(qū)不少博物館擁有雄厚的館藏資源,打造了優(yōu)質“IP”?!敖衲暌患径龋ㄇ嘤柊嗯f址)參觀人數近萬人次,其中有150多位越南朋友?!睆V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易西兵告訴記者,該館通過對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全面修繕,保護活化利用,策劃“胡志明同志在廣州”主題展覽,并向公眾開放。如今,這一“小而美”的歷史舊址,成為中越文化交流平臺之一。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鼓勵舉辦跨國跨境展 推動與港澳博物館合作巡展
廣州正以博物館為媒介,搭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互鑒的平臺,鼓勵文博場館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舉辦跨國、跨境展覽,推動廣州文化產品的國際化進程,形成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
為共同加強進出境文化、文物、藝術展覽品的管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還與廣州海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和共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涉外展覽品管理合作協(xié)議。
借助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十五運會契機,廣州將繼續(xù)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培育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博物館,高標準帶動其他中小博物館發(fā)展。加大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和國際文化交流,形成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展覽展示品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運營,探索特色展覽和文創(chuàng)經營,帶動館際合作,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廣州將依托南沙區(qū)位優(yōu)勢,打造“國際濱海文化名城”,推動與港澳博物館合作巡展,構建“一軸一帶雙核三心多節(jié)點”文體設施空間布局,強化大灣區(qū)文化遺產研究。
專家解讀
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副館長、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熊寰
深化灣區(qū)城市合作 創(chuàng)新文博人才培養(yǎng)
熊寰認為:“廣州市的博物館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藏品質量有特色,藏品數量突出。廣州在展覽交流、藏品支持和文物鑒定方面也是大灣區(qū)的核心力量?!彼e例說,廣東省博物館率先推行了策展人制度,展覽策劃頻出新意,成為大灣區(qū)文化發(fā)展的風向標;粵港澳大灣區(qū)博物館聯盟以廣州為策源地,制度性的協(xié)作讓廣州成為灣區(qū)文物資源調配的中樞,輻射效應顯著;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坐落于廣州,不僅服務本地,還為華南地區(qū)提供技術支持;廣州牽頭聯合香港、澳門合作跨區(qū)域展覽,既實現藏品共享,又推動策展經驗輸出,提升了整體展覽水平?!爸榻彼杏藥X南文化,大灣區(qū)城市同聲同氣,廣州的文物資源與周邊城市一脈相承?!彼硎?,應進一步深化大灣區(qū)城市間的文博合作,打造更為豐富和優(yōu)質的文博項目。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考古與文博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出臺政策推動高校與文博機構協(xié)同發(fā)力。熊寰表示,廣州的文博人才培養(yǎng)具有技術賦能、國際化、產業(yè)融合等優(yōu)勢,現今在教學型博物館上取得了重要創(chuàng)新。未來人才培養(yǎng)應依托這些優(yōu)勢,強化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繼續(xù)創(chuàng)新突破,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