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精品无, 让你变得红润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不卡视频, japanese21hdxxxx无码,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人妻中文字幕乱码,日本亚洲伦理,高冷男受用钢笔玩自己动漫,麻豆久久精品国产av,色干网新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廣東新語寫新聲 未出梅關名已香

  • 聽全文
  • 2025-03-15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嶺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描摹的嶺南生活為今人提供可信的歷史藍本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睅X南春早,正是木棉盛放的時節(jié),《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的詩句又頻繁地被人吟誦。這是“嶺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的詩,有人評價:古往今來描寫木棉花的詩歌多矣,卻只有屈大均將之寫得如此酣暢淋漓、雄奇絢麗。

  近日在廣州人民藝術中心舉辦的“屈大均詩詞”全國書法作品展暨粵港澳大灣區(qū)書法名家邀請展備受關注,木棉花景之中,這場由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法名家展現(xiàn)的文化和藝術盛宴,正是對這位嶺南文化名人極好的紀念。

  今天的屈大均正以一種新的形式重新“活”起來。在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平臺上,他的《廣東新語》為博主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創(chuàng)作素材。他的詩文被各地的文旅景區(qū)引用,成為風雅迷人的最佳“廣告文案”。他對嶺南日常生活細致入微又極富個人見解的描摹,讓許多重新熱鬧起來的民俗活動有了可信的歷史藍本。他和他的文字仿佛與今天的我們展開著一場時隔三四個世紀的對話。大家用同樣的語言、同樣的情懷,面對著共同踏足過的土地,看滄海桑田,感時空變換。他的記憶與我們的記憶融合在一起,一道成為面向未來的記憶。

  屈大均(1630—1696),廣州番禺新造鎮(zhèn)思賢村人,為“嶺南三大家”之一。他在文學、史學、經(jīng)學和文獻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是嶺南歷史上最為耀眼的文化名人之一,位列2017年首批進入南粵先賢館的56位南粵先賢之中。他一生寫下6700多首詩詞,各種著作刊刻成書達400多萬字。代表作《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皇明四朝成仁錄》和《廣東新語》(屈沱五書)影響尤為巨大,有“嶺南文宗”之譽。

5d8ff211e071bfb7be4a.jpeg

屈大均像

  廣州這些地方與屈大均有關

  明崇禎三年庚午(1630年)九月初五,屈大均出生于廣州西場,初名紹隆,號非池,字翁山,其父為番禺沙亭鄉(xiāng)思賢村人。1645年,他考中南明諸生(秀才)后隨其父回屈氏大宗祠歸祖,復歸屈姓,取名屈大均。

b98dc86249d83b487736.jpeg

屈氏大宗祠

  今天在番禺新造、化龍等處,仍保存著眾多與屈大均有關的歷史遺跡,它們共同勾勒出這位嶺南先賢在當?shù)厣畹能壽E。

  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莘汀村莘環(huán)西二路德仁街2號是一座古老的祠堂。大門正上方懸掛著“屈氏大宗祠”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大門兩側是一副對聯(lián):“禺山衍派;臨海名宗。”這就是屈大均的祖祠,也是他認祖歸宗之處。

  屈氏大宗祠是一座典型的磚、木、石混合結構的建筑,歷經(jīng)500多年的風雨滄桑依然保存完好。青磚砌成的墻壁以及眾多圓木做成的廊柱,顯得古樸悠遠。地板、墻角等處的巨大條石,讓人不禁推想當年修建時的鄭重與莊嚴。

  屈氏大宗祠始建時代不詳,經(jīng)省市文物專家考證,祠堂始建于明代早期或中期。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記載,他小時候跟隨長輩在大宗祠里祭祖,說明祠堂在明代已經(jīng)建好了。今天我們從清代《番禺縣志》等文獻以及存留的牌匾題款中可知,屈氏大宗祠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修。

  屈大均字翁山,1929年,時任番禺縣長的陳樾為紀念屈大均,將屈氏大宗祠作為翁山紀念小學,并于中堂右側設立“翁山紀念堂”,存放及陳列珍貴的屈大均手跡及其他紀念品。學校有為紀念屈大均而作的校歌,學生每晨必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翁山紀念小學改名“新成小學”,后又改為“莘汀小學”。

  2007年,當?shù)貙η洗笞陟舭凑铡靶夼f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修繕,恢復了舊貌。2021年,當?shù)赜謱η洗笞陟暨M行全面提升,借助多媒體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再現(xiàn)屈大均的一生。村民介紹,村里很多活動都在這里開展,也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靜靜觀展。

  屈氏大宗祠對面的村落是新造鎮(zhèn)思賢村,屈大均的墓地就位于思賢村東北的寶珠崗上,墓地呈梯形。據(jù)番禺縣志記載,屈大均葬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滴跞哪辏?695年),65歲的屈大均給兒子留下遺囑:“吾死后,以幅巾、深衣、大帶、方舄成殮,大帶書碣‘明之遺民’。墓亭書:‘孝子仁人求我友,羅威唐頌是我?guī)?。’”羅威、唐頌是番禺先賢,可見屈大均精神上的追求。

  新造鎮(zhèn)思賢村里還有一座八泉亭,始建于1929年冬,也是陳樾主持興建的。屈大均酷愛翁源山水,尤愛其中八泉,自號八泉翁。亭中立碑一座,碑身鑲一塊黑云石,上刻線描屈大均畫像,據(jù)說原本出自名畫家趙浩公。

f248327d22721894c69b.jpeg

八泉亭

  屈氏大宗祠、屈大均家族墓和八泉亭均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這一帶還分布著區(qū)級文保單位聽泉屈公祠等。

51f066f1d0f3958aa0ee.jpeg

聽泉屈公祠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番禺區(qū)通過打造“翁山故里行”文旅項目,舉辦人文歷史研學活動、屈大均文化節(jié),多形式促進屈大均故里文旅品牌的打造。新造鎮(zhèn)黨委委員劉偉東透露,鎮(zhèn)里目前正在籌建屈大均文化展覽館,并充分利用屈大均相關文化資源和思賢村里80多棵140余年樹齡的古荔枝樹等自然資源,打造一條屈大均主題文旅新路線。

  值得一提的是,在廣州還有許多地方與屈大均有關。如荔灣區(qū)的西場在明清時是風景優(yōu)美的水鄉(xiāng)花園,是廣州城西的名勝,屈大均就誕生在這里。光復北路原積金巷一帶是屈大均童年時玩耍的地方,他曾寫詩說:“少小撒金仙巷住,先人精舍傍芙蓉?!比鼋鹣锞褪欠e金巷。屈大均15歲時到越秀山跟從著名學者陳邦彥學習,這里自然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曾在位于今越秀區(qū)人民街道木排頭的珠江義學里編纂《廣東文選》,也曾在1652年出游廬山歸來后住在廣州海幢寺。

  寫《廣東新語》  為后人繪就嶺南優(yōu)美畫卷

  屈大均的一生著作繁多,如今人們了解最多的要算《廣東新語》?!稄V東新語》是一部重要的筆記體地方史著作,全書共28卷,44萬余字,廣泛記載了廣東政治、經(jīng)濟、民生等方面的內(nèi)容,涵蓋天文地理和山川形勝、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嶺南風俗和詩文記錄,也有民間手工業(yè)和商貿(mào)交流、動物和植物描寫、神怪之物和奇異之事,林林總總,蔚為大觀。

  屈大均的作品飽含深刻的愛國主義和民生情懷,他非常重視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廣東新語》彌補了地方志及其他史書對經(jīng)濟發(fā)展記述的不足,他繪聲繪色地描寫,為后人繪就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嶺南風情畫。

  在《廣東新語》中,當時龍眼、荔枝等廣東特色果品的種植與生產(chǎn)已經(jīng)頗具規(guī)?;?、商品化。廣州府順德縣水鄉(xiāng)陳村的龍眼樹“彌望無際,約有數(shù)十萬株”,陳村的果農(nóng)“能焙取荔枝、龍眼為貨”,其他農(nóng)村要種植荔枝、龍眼者,必到陳村買樹苗,必請陳村果農(nóng)傳授“秘法”。在廣州附近,“凡磯圍堤岸皆種荔枝、龍眼”,因種這兩種水果本少利多,每畝田可種荔枝十余株,“龍眼倍之”。當時的東莞縣石涌、牛眠石、馬蹄崗、金釵腦、金桔嶺等鄉(xiāng),都是著名的荔枝產(chǎn)地,一戶多者有“千樹荔”。荔枝、龍眼的銷售既有農(nóng)家零售,也有大宗批發(fā),小販、中介、大商家你來我往,形成了活躍的水果市場。屈大均也曾嘗試過賣自家出產(chǎn)的荔枝。

  有研究者指出,《廣東新語》是最早記載有關珠江三角洲人口遷移的資料之一,如《地語·珠璣巷》載:“吾廣故家望族,其先多從南雄珠璣巷而來。蓋祥符有珠璣巷,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至止南雄……亦號其地為珠璣巷。”

  屈大均在《地語》《山語》《水語》《石語》中對廣東的山川形勝進行了記載。他指出廣州地形與水是分不開的,廣州之地直至南邊,再往外就是大海,而瓊州在海中約三千余里處,號稱大洲,又叫南溟奇甸。他還描寫厓門的重要性:“自廣州視之,厓門西而虎門東,西為西江之所出,東為東北二江之所出,蓋天所以分三江之勢,而為南海之咽喉者也?!?/p>

  屈大均善于用俗語俚詞入其著作,極富趣味。歌謠有山歌,如《迷坑》:“莫采廣寧圓嶺筍,迷人九十九條坑。”有漁歌,如“水頭魚多,水尾魚少。不如沓潮,魚無大小”。此外還有瑤歌、畬歌等。他記載了民間藝術活動,如“元夕張燈燒起火,十家則放煙火,五家則放花筒,嬉游者率袖象牙香筒,打十八閑為樂。城內(nèi)外舞獅象龍鸞之屬者百隊,飾童男女為故事者百隊。為陸龍船,長者十余丈,以輪旋轉(zhuǎn),人皆錦袍倭帽,揚旗弄鼓,對舞寶燈于其上?!被铎`活現(xiàn)地描摹了元宵節(jié)的情景,市井風情如在眼前。

  由《廣東新語》的自序可知,屈大均視此書為“廣東之外志”,也就是為了補《萬歷廣東省通志》之不足,或為《續(xù)修廣東通志》做準備。他自言寫這本書時參考、抄錄舊書內(nèi)容只占十分之三,補充新的資料則占到十分之七,“新語”之名可謂名副其實。本書不但反映廣東內(nèi)部之詳情,也概述了廣東之外,如廣西、福建等的歷史發(fā)展趨勢。他的好友潘耒表示,屈大均寫書時不但“考方輿,披志乘”,而且“驗之以身經(jīng),征之以目睹”,說明他下了很多田野調(diào)查的功夫,重視實踐,身臨其境,所以才能做到“察其物也精以核,其談義也博而辨”。

  開辟慷慨陽剛詩風 倡導經(jīng)世致用之學

  屈大均年輕時就以詩詞聞名,顧炎武評其詩云:“弱冠詩名動九州,紉蘭餐菊舊風流?!毕某袪c評其詞:明代詞人,罕有其匹。據(jù)統(tǒng)計,屈大均傳世詩詞達6700余首。他擅長描寫山林邊塞景物,以五言近體詩出名,有“翁山詩派”之稱。他的創(chuàng)作為奠定氣勢雄直的嶺南詩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db407e8d87b907aeee3.jpeg

75ac3bb54e9d99029912.jpeg

屈大均詩詞相關展覽受關注。

  清順治元年(1644年),屈大均得補南明南海生員。次年12月,清軍南下攻陷廣州,其父舉家迂回番禺故里定居,告誡屈大均說:“潔其身,所以存大倫也。”此番教誨深深地銘刻在屈大均的心中,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

  順治四年(1647年),陳邦彥舉旗抗清,屈大均投奔陳邦彥,獨領一隊,作戰(zhàn)勇敢。陳邦彥殉后,屈大均冒險到戰(zhàn)場上收拾其遺骸,收藏其發(fā)齒,并為之作傳。

  順治六年(1649年),屈大均謁見永歷帝(南明末代皇帝),被授予中秘書之職,后因父親病危,辭歸故里。清兵占據(jù)廣東全境后,屈大均削發(fā)為僧,至番禺員崗鄉(xiāng)雷峰山海云寺出家,并取一枚永歷銅錢佩在身上。后為便于在家侍母,蓄發(fā)入道,人稱羅浮道人。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初文壇盟主朱彝尊南游廣東,結識了屈大均,返回江南時,把屈大均等嶺南詩人的作品介紹給江南詩界,屈大均從此聲名遠播,“未出梅關名已香”。之后,屈大均北游,曾參與鄭成功的抗清之舉,又與李因篤、顧炎武等交游……50多歲后,他還俗為儒,不再北游,潛心著述。為了避免留辮,他長期保持光頭,八泉亭中的畫像就畫出了這個細節(jié)。

  北游的經(jīng)歷使屈大均遍交天下,名聞四陲,也為他的邊塞詩創(chuàng)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他的詩基調(diào)蒼涼悲壯、慷慨激昂,如《塞上曲》《龍虎臺》等,語言悲壯,勃發(fā)著陽剛之氣,壯人心魄。

  屈大均曾在廣州創(chuàng)立西園詩社。他的詩有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他還高度重視粵地民歌,寫出了《廣州竹枝詞》等一批極具強烈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的仿民歌歌謠。著名的“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是最早關于十三行的文字記錄。他還記錄下廣州難得一見的雪景:“邊人帶得冷南來,今歲梅花春始開。白頭老人不識雪,驚看白滿越王臺?!?/p>

  屈大均是嶺南地區(qū)的啟蒙思想家,《翁山易外》是他最系統(tǒng)的一部哲學著作。他力反空疏、與現(xiàn)實社會脫節(jié)的學風,努力讓學術思想回歸現(xiàn)實,倡導把學術研究導向經(jīng)世致用、務本求實,重視當代社會問題,特別是與國計民生關系密切的問題的研究。當時這種潮流在全國范圍影響較深的是顧炎武、王夫之等,而在嶺南地區(qū)則以屈大均為代表。他們的學術要旨實際上是明清學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由明代心學向清后期實學過渡的必由之路。

  屈大均的史學著作也相當豐富,主要代表作有《皇明四朝成仁錄》等。屈大均重視以史學弘揚愛國愛鄉(xiāng)之情,注重社會經(jīng)濟,注重地方史的研究。他還特別強調(diào)“詩”與“史”的關系,曾說“今夫詩者,史之正者也,史則詩之變者也”,這種見解被研究者認為突破了詩學與史學的分野,是對史學理論的重要貢獻。而他以博學宏思、情感洋溢、文筆優(yōu)美的風格來寫史,對后世影響深遠。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