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白云區(qū)龍歸街的“大樹腳”,附近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樹下三十多條長長的石凳,與婆娑如蓋的綠蔭構(gòu)成一道獨特景觀,成為一方地標,吸引了不計其數(shù)的網(wǎng)友前來打卡拍照。
“大樹腳”所指的“大樹”是一株238歲的黃葛樹(又名大葉榕),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龍歸街南村村蟠龍里。因為每年初春,枝頭發(fā)出的新芽呈卷筆形狀,于是,村民們用土話親切地稱其為卷筆樹。
日升月落,斗轉(zhuǎn)星移。這棵黃葛樹扎根厚土,守護著南村村的繁衍生息,見證了烽火歲月的一段紅色歷史,承載著村民的童年記憶和溫暖鄉(xiāng)愁。世居于此的村民們對卷筆樹愛護有加,因為在他們心里,這早已不是一棵樹,而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家族長輩,矗立在村頭,用年輪講述著光陰的故事。
古樹名片
蟠龍古樹:桑科屬,散生,中文名為黃葛樹,別名為大葉榕,估測樹齡238年,樹高15米,胸圍810厘米,平均冠幅35米,東西冠幅38米,南北冠幅32米。
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龍歸街南村村蟠龍西街51號前
古榕蟠龍地 興旺數(shù)百年
駕車從白云五線由東向西行至龍歸街南村村,從八角廟路口向右轉(zhuǎn)進入南村村西華大街,一直往蟠龍西街行駛,遠遠就能看見蟠龍古樹巍然矗立在村口,枝繁葉茂,生機勃勃,與百余年歷史的蟠龍里門樓遙相對望。
蟠龍古樹與蟠龍里門樓遙相對望。樹下分布著三十多條長石凳,與婆娑如蓋的綠蔭構(gòu)成獨特景觀
蟠龍古樹的主樹干粗壯挺拔,約七八個成年人才能環(huán)抱一圈
走進細看,這棵古榕底部樹根向外突起,遒勁有力,溝壑嶙峋。主樹干不算太高卻粗壯挺拔,約七八個成年人才能環(huán)抱一圈。四五條蒼勁的枝杈宛如幾條飛龍,向四周延伸開去,使得樹冠如同一把巨傘,把整個村口蓋得嚴嚴密密。就算烈日當空,但站在樹下,仍能感到一陣陣清涼流動,讓人感到舒心。古榕下有一塊老石板,刻著“光緒庚子 蟠龍”,落款“云詞”,村中長者稱,“云詞”二字的意思已不可考。
“說到蟠龍古樹,必須要說一下我們‘蟠龍里’?!卑自茀^(qū)龍歸街南村聯(lián)社第九經(jīng)濟社黨支部書記、社長周建榮告訴記者,南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年歷史。到了康熙年間,大南村的開村始祖、北宋理學奠基人周敦頤的后人為壯大家族,遷到現(xiàn)時蟠龍里開墾土地,還請人來為此地命名。他們認為,在地形條件上,此地有“伏地蟠龍”之相,故命名為“蟠龍里”,并修建門樓。從此,蟠龍里一直風調(diào)雨順,人丁興旺,讓村民覺得非常心安。
清代乾隆年間,門樓在一場狂風暴雨中遭受雷擊損壞。村民修復門樓之余,又在“伏地蟠龍”地形的“龍頭”處種上大葉榕樹——而這就是現(xiàn)時的“蟠龍古榕”了。到了光緒四年,周氏后人重修“蟠龍里”門樓,流傳至今。上面題詞為“蟠桃玉樹千載秀,龍騰寶地萬代傳”。其中的“蟠桃玉樹”就是指門樓前的古榕樹。
“蟠龍古榕”的種植,讓村里熱鬧了不少。過去,水路是南村村民出行較為重要的交通方式。古榕臨水而種,迅速生長為一株參天大樹,為鄉(xiāng)鄰遮風擋雨。村民就在樹下擺起一列列整齊的石板椅凳,供過路人休憩,買賣交易貨物。于是,這一帶逐漸形成墟市,商賈興旺,人聲鼎沸,場面繁盛。
隨著時光流轉(zhuǎn),“蟠龍古榕”成了村民心中鄉(xiāng)愁的標志。南村外出求學的莘莘學子從這里出發(fā),衣錦還鄉(xiāng)、榮歸故里的族人亦由此上岸進村。古榕日漸枝繁葉茂,每到冬去春來,枝頭又吐嫩芽,滿目新綠恰似南村的盎然活力。住在榕樹下的周氏宗族也生生不息,繁衍成泱泱大族。
樹下列石凳 宛如會客廳
漫步在南村村的長街小巷,孖祠堂、南元埠、八角古廟、西井龍泉、蟠龍書舍、逸耕書舍、南畝周公祠、蟠龍里門樓……處處都收藏著歷史的記憶,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兩百多年來,蟠龍古樹與這些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為伴,見證著南村村的歲月變遷,成為一代代村民的家鄉(xiāng)回憶。
“村民們小時候都爬過這棵樹,尤其每年清明時節(jié),卷筆樹長出嫩芽,我們就爬到樹上摘這些卷卷的新芽來吃,酸溜溜的,老人家一看到,就會拿著木棒追著我們打。”周建榮感慨道,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卷筆樹芽也成了小孩子的“小零食”,小伙伴還圍著古榕玩起各種游戲,哪怕在激烈地追逐跑跳中,不小心被樹下的石凳磕得頭破血流,都不在乎。
“上世紀80年代初,電視機還沒有普及,生產(chǎn)隊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放在卷筆樹下的一個高臺上,每晚六點多打開給大家看,《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還有各類球賽……附近其他村的村民也被吸引過來,每晚樹下層層疊疊的石凳座無虛席?!敝芙s回憶道,當時生產(chǎn)隊還專門制作了一個鐵皮箱,把電視機鎖起來保護好;再后來,黑白電視換成了彩色電視,公社還請人到蟠龍古樹下放露天電影,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生活。
南村村民風淳樸,鄰里和睦,蟠龍古樹正是全村的凝聚力之所在?!耙郧埃a(chǎn)隊的選舉、派工,村里各種重大事項的討論、決議等大小事宜,都在卷筆樹下進行”?!胺昴赀^節(jié),村民在卷筆樹下殺豬、宰雞,烹飪‘九大簋’聚餐,兄弟村前來游獅聯(lián)誼,年宵活動持續(xù)數(shù)天,煙火氣十足?!蹦洗宕妩h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周滿鋒笑言,蟠龍古樹既是南村村的議事廳,也是南村村的會客廳,“通知上的地點都寫‘大樹腳’,無論本村人還是外村人,沒有一個人會走錯地方。”
一株古樹,就是一方故土、一段歷史,更是一寸相思,一縷鄉(xiāng)愁。
南村還是著名的“華僑村”,自清代開始,便有鄉(xiāng)民出國謀生打拼。目前,有1萬多南村村民遍布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百多年來,南村村的僑胞情系故土,傳承家風,守望互助,反哺桑梓,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出錢出力。
“每次,南村的僑胞們回到故里,除了祠堂等標志性建筑外,大家一定會去看一看卷筆樹,跟它合個影,或者拍段視頻?!敝軡M鋒接待過一批批回來探訪的華僑,“每次看到卷筆樹長得還是那么好,大家就很安心?!?/span>
烽火歲月里 情報樹下傳
蟠龍古樹不僅是南村村民精神家園的守望者,還是烽火歲月里一段紅色歷史的見證者。解放戰(zhàn)爭時期禺北地區(qū)第一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支部(共青團前身)正是在南村村誕生的。
南村村黨委委員周嘉銘介紹,根據(jù)史料整理及早期團員的回憶,1947年2月,司徒彤、周一民、周燮能、周燮儔、周啟流等人來到南村村任教,在教師身份的掩護下開展革命工作,在青年學生中傳播革命思想,為日后組建團支部打下基礎(chǔ)。
1949年2月春節(jié)后的一個周日,來自南村的幾位同學周杜南、周自強、周山、黃炳才、周烈雄,在監(jiān)誓人周伯堯的見證下,宣誓愿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一生,成立了禺北第一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此后,仁風鄉(xiāng)(原龍歸)的廣大青年開始圍繞團支部積極開展革命活動。
當時,蟠龍古樹下正是南村村民早市集會、交流閑談的聚集地,是南村最熱鬧的場所。南村團支部成員們借人群掩護,在蟠龍古樹下傳遞革命情報。女同學們將密密麻麻地記著敵人番號、人數(shù)、車輛、槍炮等情報的卷煙紙,藏在竹帽或頭發(fā)里交換給其他同志,或是藏在貨物里假裝買賣傳遞給其他人。
人聲鼎沸的蟠龍古樹樹腳也成為開展宣傳工作的好場所。南村團支部成員們散發(fā)革命傳單,向廣大群眾宣傳革命大好形勢,宣傳共產(chǎn)黨的政策,宣傳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的紀律,同時借機發(fā)動群眾捐錢、捐物支援游擊隊,動員青年參加游擊隊,共同努力解放廣州……
如今,共青團白云區(qū)委聯(lián)合龍歸街,在禺北第一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活動地、蟠龍古樹旁的南村村第九經(jīng)濟社原社址,設立廣州市首個區(qū)級團史教育陣地 “云青學舍”,還原了禺北地區(qū)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光輝團史,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四史”教育基地。
子孫皆踐約 歲歲守古樹
村依水建,樹伴村生?!按迕駥艠涞母星樯詈?,在大家心里,蟠龍古樹已經(jīng)不是一棵樹,而是我們家庭的一員,是這個大家族的長輩?!敝軡M鋒說,愛護古樹很早就寫進了南村的村規(guī)民約,一直是村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子孫踐約,歲守古樹。綠色理念深深根植在南村村民的思想中,保護古樹早已融入南村村的肌理,內(nèi)化為村民的行動自覺,任歲月流轉(zhuǎn),始終生生不息。
“蟠龍古樹生長的位置在我們九社轄內(nèi),記得我還是小孩的時候,生產(chǎn)隊已經(jīng)買了藥泵等設備,定期給古樹打蟲,整治周邊環(huán)境,保證蟠龍古樹的健康成長。”年過五旬的周建榮介紹,每年古樹發(fā)芽之前,經(jīng)濟社都會給古樹施肥;每兩三年,還會挖來塘泥,覆蓋在樹根上,給樹增加養(yǎng)分。
幾年前,小鳥帶來的種子落在古樹上,古樹的枝杈上長出了其他樹種,“寄生樹會拼命吸收母樹的營養(yǎng),影響古樹的生長”,周建榮說,村里趕緊找來白云區(qū)綠化所的專業(yè)人員,清除了異種樹木,還給古樹打了營養(yǎng)“點滴”?!肮艠溟L得靚一點,大家都會多一分自豪?!敝芙s說。
“現(xiàn)在,全村人都是義務監(jiān)督員,時刻留意著蟠龍古樹,但凡有一點風吹草動,村民們會馬上向經(jīng)濟社、聯(lián)社報告。”周建榮回憶道,“記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一輛高一點的貨車經(jīng)過時,掛斷了古樹的一根樹枝,我很快就收到了村民的舉報電話,要求攔截肇事車輛?!?/span>
記者手記
古樹安 則心安
記者曾多次經(jīng)過蟠龍古樹,有一次隨手拍下古樹的照片發(fā)在朋友圈,很快就收到朋友們的留言:“龍歸南村”“云青學舍門口”“以前在孖祠堂讀書,不知道跳過多少次大榕樹下的石板凳”……足以見得這棵古榕樹的標志性,也勾起了不少南村人的回憶。
蟠龍古樹作為南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來歷盡管是一個傳說,但南村村民卻從中深刻意識到:古樹安,則心安。于是,愛綠護綠一早就成為融入骨髓的共識,數(shù)百年來,讓村民們更加用心地保護蟠龍古樹。
古榕陪伴村民長大,村民守護古榕不老!人與古樹相互依存、和諧共生,不僅是南村村民最樸素真摯的情感,更是他們內(nèi)心深處最美的向往,是他們祈求平安幸福的心愿。守護生態(tài)綠色家園,人樹和諧共生的佳話正在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