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荔灣區(qū)中西部的石圍塘,曾是一片良田。
數百年前,此處江邊是一大片沖積地,水漲時魚兒游上灘,水退時魚兒留灘上,前來尋食的白鶴布滿灘涂,因此有“魚游地,鶴行灘”的美名。后來,當地人在水淹不到的地方開荒種地,相傳,此處產出的每粒米均有紅圈,煮熟后香滑可口。良田種得良稻,本是一大好事??珊髞?,有人希望上貢該米,嚴格要求每一粒米的出品,須粒粒有紅圈。村民不愿平添負擔,便把水稻鏟掉,搬石頭、砌魚塘,“石圍塘”因此得名。
石圍塘碼頭
明清時,佛山南海人要進省城廣州必經石圍塘秀水涌河上的五眼橋,可謂“省佛通衢”,附近圩鎮(zhèn)因此繁榮,僅茶樓就有數家,周邊織藤、花轎、紡紗、縫紉,甚至壽板、當鋪、小銀莊等一應俱全,手工業(yè)亦有茶具、編織、木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