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工信部正式公布第六批國家工業(yè)遺產名單,廣州電業(yè)局舊址——華安樓成功入選,成為廣州市首個獲此殊榮的認定建筑。這一喜訊不僅標志著華安樓在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也為全國工業(yè)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樹立了新的標桿。
華安樓坐落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泰康路162號,建筑主體始建于1936年,由愛國建筑師黃玉瑜設計。1888年,在兩廣總督府亮起了華南地區(qū)第一盞電燈,廣州成為了全中國第二個有了“電”的城市。華安樓曾是廣東省政府新聞處主辦的勝利廣播電臺;1950年成為廣州電力系統(tǒng)首個辦公場所,1984年到2004年期間,先后承擔過商鋪、辦公、酒店等職能。201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將華安樓認定為“廣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
2014年以來,廣州市接連出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條例》《廣州市促進歷史建筑合理利用實施辦法》《廣州市歷史建筑修繕監(jiān)督管理和補助辦法》《廣州市第一至第六批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規(guī)劃》等文件規(guī)定,為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提供支持。
華安樓的活化利用工作既要發(fā)揮起歷史文化價值,鼓勵歷史建筑作為文化展覽館、創(chuàng)意辦公場所;在建筑保護上,又要切實保護核心價值、按材質和色彩原貌修復外墻殘損部位、保持騎樓形制的完整性、符合傳統(tǒng)中軸線(近代)歷史文化街區(qū)的相關保護要求。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一寶貴的工業(yè)遺產,保護責任人精心謀劃。華安樓實施保護修繕采用“四步走”方法。最大程度上保留相應的構造與裝飾。一是加固,以打造成百年工程為目標,對建筑結構進行加固改造;二是保留,對有價值的建筑構件,如柱子、空心磚等作保留與展示,使建筑本身成為參觀的一大亮點;三是更換,更換已腐蝕的門窗、修補裂縫并做好防水處理,恢復到民國時期懷舊復古的效果;四是修復,對建筑物內具有歷史意義的樓梯扶手、紙筋灰天花等設施進行修復,以保持歷史的原樣。重點做到活化利用“三優(yōu)化”。主要對柱子多、樓層低、窗戶多等特點進行活化利用,把痛點變亮點。一是優(yōu)化柱子,全館共有437根,保留原狀1處,其它活化為屏幕、展柜或展板;二是優(yōu)化天花,原天花低矮,管道多,故對僅存的天花腳線進行保留和保護,對公共空間加裝天花拉網,且在每層樓的序廳墻,增加相應天花裝飾頂;三是優(yōu)化窗戶,全館共有195個窗戶,因不能破壞窗戶原有樣式,外立面窗戶設計為當代嶺南特色的滿洲窗樣式,館內窗戶結合各樓層風格進行設計。
廣州電力展示館作為國內較早使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成的多層公寓建筑之一,作為廣東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第一個辦公場所,承載著華南電力行業(yè)和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如今的活化利用充分體現政企的歷史擔當,讓歷史融入生活,讓人們“日用而不覺”。
未來,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越秀區(qū)分局將加強對華安樓等歷史建筑的保護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保護規(guī)劃和管理措施。同時,還會充分發(fā)揮這些歷史建筑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價值,通過舉辦各種展覽、講座等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到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