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廣州圖書館攜手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中國圖書館學會公共圖書館分會共同舉辦“2022紀實影像照見未來”系列線上活動,此次活動是國內圖書館首次與博物館、美術館、音像資料館、紀錄片界的專家學者及資深從業(yè)者進行跨領域交流的盛會,以期推動更多公共文化機構關注紀實影音文獻資源建設,啟發(fā)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同時,為文化機構之間開展紀實影音文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以及宣傳推廣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共同應對紀實影音資源建設所面臨的挑戰(zhàn)。此次活動分為“圖書館紀實影音文獻建設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主題研討會以及“我們的文化記憶”主題紀錄片展映兩個部分,并在廣州圖書館微博和視頻號、國家圖書館微博和視頻號同步直播,近23萬人次通過線上平臺觀看了本次活動。
開幕式上,國家圖書館館長熊遠明表示,紀實影音文獻的收藏與服務是圖書館工作的新領域與新形態(tài),它既是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升級的新抓手和新機遇,也為圖書館業(yè)務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新的挑戰(zhàn)。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劉小琴認為,雖然不同文化機構之間的管理和服務方式有所不同,但大家有著同樣的責任和使命,就是保存和整理優(yōu)秀文化資源,充分挖掘資源價值,探索資源創(chuàng)新服務。廣州圖書館館長方家忠介紹了廣州圖書館在紀實影音文獻建設與服務方面的探索,并表示圖書館愿與不同文化機構開展跨界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圖書館紀實影音文獻的建設與服務。
紀實影音資源建設:LAM領域的探索與前景
紀實影音資源因其對現(xiàn)實的記錄和反映,通常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已成為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Library、Archive、Museum,簡稱LAM)關注和收藏的對象。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LAM領域對紀實影音資源的搜集、保存和展示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同時公眾多樣化與個性化的文化需求也對LAM領域的資源整合共享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11月30日上午的第一場研討會上,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認為,圖書館的記憶功能正面臨著“日漸弱化”和“信息組織難度增大”的兩大挑戰(zhàn),但“圖書館保存社會記憶,傳遞人類知識的底色不會變化,變的只是建設資源和服務的手段和形式”。未來圖書館可以通過將影音文獻納入基藏體系,發(fā)展口述史、紀錄片等影音館藏,形成自建的特色資源數(shù)據(jù)庫等方式提升影音文獻建設和服務;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介紹了上海電影博物館的籌建過程和主題展的理念和內容,并結合自身在電影文化遺產保護與膠片修復的實踐,闡釋電影文化遺產的再價值化的思路;上海音像資料館綜合編研部版權資產中心主任汪珉介紹了上海音像資料館從城市人文遺產保護的路徑來做歷史影像收集,這些影像已成為上海紅色資源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會利用館藏打造一些符合當下年輕受眾、專業(yè)受眾的短視頻等公共文化產品。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陳曉陽結合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策展實踐,分享了如何利用技術為公眾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和知識獲取。
研討會上,深圳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的代表與發(fā)言嘉賓就“紀實影音文獻建設遇到的挑戰(zhàn)及對策”展開了專題交流。
紀實影音與文化記憶:通過紀實影音構建與保存集體記憶
無論是紙質文獻,還是口述史料,或是影音資料,都可以成為保存歷史面貌、傳遞時代印記的載體,使文化記憶在新的時期得以延續(xù)。有別于傳統(tǒng)文獻,紀實影音可以通過更加豐富的手段保存文化遺產,記錄當下社會,賡續(xù)歷史文脈。
在11月30日下午第二場主題研討會上,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在“中國記憶項目十年回顧”的主題發(fā)言中說到,過去圖書館是知識的倉庫,是知識的歸宿,不直接生產知識,只是保存人類生產出的知識,并且把這些知識傳給后一代。但是自從有了像“中國記憶”“北京記憶”“深圳記憶”這樣的記憶資源建設工作以后,圖書館就不再只是知識的倉庫和知識的歸宿了,可以做知識的田野和知識的起源。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副主任榮書琴在發(fā)言中談到,要做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藝術、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就要書寫中國故事,那么我們在思考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時,就應該回到最根本、最基本的文化上面去,例如中國的民族民間文藝。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單萬里認為,研究紀錄片歷史的意義可歸納為“知古、明今、創(chuàng)未來”,“創(chuàng)未來”的前提是“曉未來”。觀看經典紀錄片,可以知人類文明之古,明人類文明之今,曉人類文明之未來,因為紀錄片是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載體。最后,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從“以‘物’作為核心價值的博物館如何容納‘非物’形態(tài)的數(shù)字影像”為思考起點,探討了博物館數(shù)字影音文獻和收藏和展示邏輯,并分享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和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展的發(fā)展歷程。
來自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湖南圖書館以及南京圖書館的學者及業(yè)界代表與發(fā)言嘉賓一起圍繞“圖書館通過紀實影音構建與保存集體記憶的意義、實踐與展望”展開探討,共議紀實影音文獻的史料價值,分享以紀實影音文獻為手段保存集體記憶的實踐經驗,以及創(chuàng)造性展示和推廣相關成果的邏輯與路徑。各位與會嘉賓還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交流互動。
紀實影音文獻的價值實現(xiàn):社會教育、創(chuàng)作傳播與公共服務
隨著公共圖書館軟硬件設施的提升,越來越多圖書館有條件收藏紀實影音文獻并利用其為公眾提供服務,更好地滿足數(shù)字時代公眾的知識需求。公共圖書館圍繞紀實影音文獻資源開展服務,以寓教于樂的新型知識傳播方式,傳承文化、推廣教育,將更好地實現(xiàn)功能轉型升級,豐富新時代全民閱讀活動的形式和內涵。
12月1日上午第三場主題研討會上,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陳宏認為,紀錄片對于教育具有天然使命,教育性是紀錄片的重要屬性,教育功能是紀錄?的基本功能。圖書館能認識到這種價值并且把這些數(shù)字影像進行收藏,這是一個喜人的趨勢,也是符合數(shù)字時代?們獲取信息、知識、思想的大趨勢。期待紀錄片賦能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結合紀錄電影《零零后》的創(chuàng)作觀察和體驗談到,紀錄片最核心的價值是教育價值,通過即時影像傳遞社會信息,特別傳遞給年輕人一些認識世界的方法和世界對話的方式,甚至透過紀錄片讓他們找到自我。希望紀錄片和圖書館有一個美好的結合,讓紀錄片成為當代中國的知識動力和思想力量。B站紀錄片制作中心高級顧問朱賢亮在發(fā)言中談到,B站創(chuàng)作紀錄片不是以商業(yè)收入和流量作為標準,而是會從年輕的社區(qū)化群體的視角來策劃、制作、傳播紀錄片,因此很容易得到B站用戶的認同和高度評價,B站也愿意與圖書館合作通過紀錄片展映交流的方式,共同來傳播紀錄片。廣州圖書館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項目負責人曾潔對紀錄片中心自創(chuàng)立以來,在紀錄片館藏及服務方面的實踐進行了分享,并希望國內的播出機構以及紀錄片制作機構能夠加入到公益版權的發(fā)行體系建設中,為圖書館等文化機構采購公益版權提供渠道支持。
來自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都圖書館、杭州圖書館電影分館的學者和代表與主題發(fā)言嘉賓一起,就公共圖書館如何在數(shù)字時代面臨的資源形態(tài)、版權關系、建設規(guī)范、服務方向及邊界等新的挑戰(zhàn),使紀實影音文獻在教育、傳播和服務上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
“我們的文化記憶”主題紀錄片展映
作為“2022紀實影像照見未來”系列的主題展映活動,“我們的文化記憶”主題展映聚焦“圖書館”和“中國節(jié)日”兩個領域,展映分別是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廣州圖書館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制作的《口述國圖》《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風正帆懸——口述廣圖四十年》三部紀錄片,帶觀眾們回顧那些深刻的“文化記憶”。展映于12月1日下午在廣州圖書館微博和視頻號、國家圖書館微博和視頻號以及虎牙文化同步直播。
作為第一家設立在公共圖書館,致力于紀錄片收藏、整理、研究、展示、服務的公共文化平臺,廣州圖書館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自2018年成立以來,收藏中外優(yōu)秀紀錄片4500余部集,廣州城市紀錄片影像1.7萬小時,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舉辦各類活動700余場,線上線下參與觀眾超過300萬人次。作為中心學術研討活動品牌,“紀實影像照見未來”先后舉辦了一系列具規(guī)模和影響力的學術研討會。如今年1月舉辦的系列活動,聚焦大灣區(qū)紀錄片、口述史紀錄片、紀錄片大師、城市紀實影像以及紀錄片版權建設等主題,進行了五場別開生面的學術研討會和展映交流活動,受到了學界、業(yè)界和讀者的喜愛。此次研討會延續(xù)該品牌活動系列豐富多元和高品質的特點,旨在為業(yè)界、學界和公眾之間搭建起對話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