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旗不倒”龍巖市紅色故事宣講團2月28日來到廣東華僑中學,開展“紅旗不倒 英雄花開”龍巖紅色故事走進廣州宣講活動。華僑中學初一級全體師生一同觀看了宣講,感受當年星火燎原的歲月和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
“紅旗不倒 英雄花開”
龍巖紅色故事走進廣州??
“今天的宣講活動講了很多紅色故事,一些我從小就聽過。我要把這些故事分享給我的朋友,分享給更多的人。”2月28日下午,在“紅旗不倒 英雄花開”龍巖紅色故事走進廣州的首場、廣東華僑中學的現(xiàn)場,初一(七)班的同學林芷儀認真地說。
此次宣講活動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和中共龍巖市委宣傳部聯(lián)合舉辦,龍巖與廣州組成的宣講團將從2月28日至3月4日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y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網絡,共舉行五場宣講活動,安排《橫掃千軍如卷席》《古田之光耀征程》《一盞明燈傳薪火》《紅色基因代代傳》等8個兩地精彩紅色故事。
“紅旗不倒”閩西紅色故事宣講團成立于2021年7月,現(xiàn)有成員24人,主要來自于講解員、主持人、教育工作者、醫(yī)護工作者、公安干警、審計人員、企業(yè)職員等各行各業(yè)、各條戰(zhàn)線,其中20余人次榮獲省級以上優(yōu)秀宣講員、講解員等稱號。成立以來,宣講團先后走進福建省省直機關、龍巖市機關、企業(yè)、學校等宣講紅色故事30余場,是一支思想過硬、素質過硬、久經考驗的宣講隊伍。
宣講現(xiàn)場還開展了《閩西紅色搖籃系列叢書》贈書活動。
講述革命先輩的熱血奉獻
在《橫掃千軍如卷席》中,來自連城縣木偶藝術傳習中心的宣講員陳斌講述了閩西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fā)祥地的故事。毛澤東曾七次入閩,在這塊紅土地上生活和戰(zhàn)斗了500多個日夜。在《古田之光耀征程》中,來自古田會議紀念館的廖麗蕓講述了古田作為黨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之地,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奠基之地,新型人民軍隊定型之地,見證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成功之路、勝利之路的故事。
“在松毛嶺下有一座烈士墓,它不是一座普通的烈士墓,也不是哪位名將的墓地,而是萬千無名英雄的最后歸宿地。我們不知道他們姓什么,叫什么,也不知道他們來自何方,年歲幾何,但是我們知道埋葬在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松毛嶺戰(zhàn)役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前在中央蘇區(qū)東大門的最后一場戰(zhàn)役,成千上萬名紅軍將士和地方武裝在這里血戰(zhàn)七天七夜,為中央主力紅軍戰(zhàn)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來自連城縣博物館的宣講員林秀華以深情的語調,講述了這段壯烈的往事,引來現(xiàn)場同學們的強烈共鳴。
而在《血染湘江鑄忠誠》中,中央蘇區(qū)(閩西)歷史博物館的陳潔從1992年紅三十四師100團團長韓偉骨灰埋葬在龍巖公墓的歷史畫面講起,回顧了湘江血戰(zhàn)中閩西子弟兵的鐵血精神。
講述龍巖廣州的紅色情緣
廣州與龍巖的紅色情緣一脈相承、淵源深厚。近現(xiàn)代以來,廣州作為大革命風暴中心,吸引了眾多閩西青年才俊來此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投身革命的滾滾洪流。他們中有在黃埔軍校參加軍事化訓練,有的組建“汀雷刊社”,在中山大學出版《汀雷》等進步刊物,有的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工農革命運動經驗。他們把廣州的革命火種燃向閩西大地,為閩西革命的迅猛發(fā)展和中央蘇區(qū)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廣州的木棉花和龍巖的紅山茶,都是象征著革命圣火的英雄之花。
1930年至1934年,中央交通局以閩西蘇區(qū)的“工農通訊社”為基礎,建立了一條由上海到香港、粵東,經閩西,到達江西瑞金,長達3000公里的中央紅色交通線。一批智勇雙全的閩西交通員,為傳遞黨中央與中央蘇區(qū)的指示和信息,輸送蘇區(qū)所需的電臺、武器彈藥及各種緊缺物資,護送周恩來、瞿秋白等200多位黨的高級領導干部,作出了重大貢獻?!皬V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與龍巖的紅色傳承淵源深厚”,永定區(qū)伯公凹烈士后代鄒廣敦說,“通過淺顯易懂的紅色故事會的形式走進校園,講述連接我們閩粵兩省的那條紅色交通線隱秘而偉大的歷史,意義非凡?!?/p>
“曾志是一位革命者,在閩西,她是閩西共青團特委書記,列席了著名的古田會議,參與開辟閩西新根據地;她是一名建設者,在廣州,她曾任廣州市委書記,是廣州電業(yè)局第一任黨委書記、局長,新中國第一批電力工業(yè)建設者?!贝舜涡v特邀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宣講員石菁加入,主講這位與廣州和龍巖都有著密切關系人物的革命與建設生涯,折射出廣州作為華南地區(qū)第一個有電的城市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
講述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實踐
“孩子們聽得真是認真,許多同學都在認真記筆記?!痹谛v活動的現(xiàn)場,中共龍巖市委宣傳部文藝科科長羅先秀興奮地說。學校四樓的禮堂座無虛席,身著校服的同學們聽得專注,記得認真,仿佛隨著大屏幕上的影像以及宣講員們動情的講述,進入到了真正的歷史風煙之中。初一三班的陳睿軒表示,通過宣講團講述的故事,讓書本上的歷史知識變得鮮活而生動,讓自己對未來的使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武平縣捷文村村民李桂林家里,珍藏著一本墨綠色的林權證。這本證書編號為第 1 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中共武平縣委黨校宣講員溫健講述的這個故事,讓同學們了解這場發(fā)源于龍巖武平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推進我國綠色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而在龍巖市審計局謝夢妮的講述中,黨的十九大代表、龍巖市長汀縣策武鎮(zhèn)南坑村原黨支部書記沈騰香在一線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tài)農業(yè)的實踐,則讓大家感受到了在工作中建立起規(guī)范、科學、有效路徑的重要性。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重視和親自倡導推動下,龍巖全市人民牢記囑托、勠力同心,打造出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武平經驗”等享譽全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品牌。全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試點地區(q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等一塊塊金字招牌、一張張綠色名片相繼落戶閩西。這些今天正在發(fā)生的壯闊歷史,讓同學們聽得入了神。